您的位置: 一诺留学  >  留学地区 >  美国留学 >  行动指南

干货: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校友谈话记录

时间:1970-01-01  / 编辑:Sandra

  中美建筑教育的对比

  传统与激进对话,实践与创意并驾

  方淳:美国的大学教育,首先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很高的,参数化做得很系统,集中了很强大的师资力量。学生如果有一个想法就可以到试验室里面真正地切割出来。这一点在中国可能所有的院校都是办不到的,中国没有这种设备条件。美国的教育跟他们推崇的美国精神是一样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张雪轶:在那边做设计不是一个特别狭隘的范围,我感觉它专注于建筑,然后引进一个跟建筑相关的圈子。但是实际上如果感兴趣便可以接触到很多其他课程比如工业设计、家具设计。我还有一个室友,她选择的是陶艺设计,宾大会给你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提供给你这些所有的硬件设施、老师等,让你去接触艺术,得到陶冶的机会。

  杨楠:宾大或者是美国的一些学校的设计课程是非常有进化性的。也就是当我们意识到设计课程的局限性和不足时,这个studio会不断地进化,这种进化可能是新的技术、新的意识形态,或是新的美学思想,它们都用来不断地阐述studio的核心本质,加强其内容的丰富性以及理论的正确性,因此设计的结果也不断推陈出新,每年的作业相比前一年都有突破。

  比如Ali Rahim的studio,2005、2006年开始都是非常简单的几何形体,后来逐渐复杂化,然后又变成超常规的复杂化,随后不断又增加出对材料、色彩、质感的要求,同时空间不断地三维化、复杂化发展。通过五六年的变化,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风格。你会发现,它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在中国就缺少这种环境和土壤。我们在中国的设计课往往是每届学生面对一样的老师、一样的设计手法,几乎是一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出去后,经历过这么一场理念的洗礼,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实际上是被打破了,你会说这个不一定是这样,可以完全放开眼光,只要有一套理论知识就可以完全做自己,或者说去推动自己的一个想法,或者一个很关注的点,在国内这是一个需要提高的地方。

  另外一点,参数化教学在国内还是有点受歧视的。有很多老师或者比较传统的教授们认为这是一种很疯狂的、无法建构的、没有理论依托的东西,大家在玩形式,形式是错的。建筑本身最重要的一个元素不就是形式吗?一个客户拿到一个方案他肯定先会说好看不好看,然后会说我们面积够不够、能用不能用。在国内有一种对形式的歧视,尤其是传统的老师,同时这种歧视又是建立在对参数化不够了解的基础上的。由于其理论、建构方法研究的缺失,它只剩下了形式,从而被批判,基于这点不得不说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包瑞:这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区别,我们希望从一件事到另一件事都是一步一步推进的,需要一个具体的或者是别人都认可的逻辑支持,但是美国人的思维是非线性教育,他会突然间给你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新的角度,这些都可以融合到我的理论里。只要提出来,我就可以自己编制出一个网络,我觉得我们还是缺乏这么一种思维。缺少一种自己去建立自己逻辑的平台,就好像总是有一个逻辑要去学,而不是可以自己去认识,去创造。

  方淳:本身逻辑就是西方社会的东西,美国的教学是他给你个A,给你个B,让你找他们之间的联系,或者直接先给一个结论,然后再去推导。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怎么样让这个东西成立。这种模式有点偏精英式教育,他们吸纳各大洲的老师,授业解惑本身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周迪峰:美国吸引了各个地方的老师。这些老师是非常自由的,同时可以在好几个学校教书。他会把他的思维从这个学校传播到那个学校,然后再吸收一些东西到另一个学校。其实我觉得是一种从点到面再发散出去的过程。在整个教育体制下这种思维的自由度是非常高的,而不是说一个学校的老师是土著,从这个学校毕业,然后一代又一代在这个学校教书,甚至有的时候会建立一种学校之间堡垒式的东西。比如他们说这些自成体系的东西是非常好的,我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很难去接受别的新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在国内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有很多流派,各自有自己的一种传承,但是在国外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因为老师流动性非常强,很少有堡垒式的感觉。

  王伟:我认为教育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对人格和气质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建筑系毕业生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有完善的学习方法和持续的学习热情、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精益求精和追求创新的精神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知识是个变量,会在从业过程中不断被遗忘和再学习,但是人格和气质在大学以后就基本是个常量,并且会伴随设计师一生,影响其设计创作的方方面面。

  欧美建筑院校在推动建筑学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得益于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多元性。创新来自于研究和借鉴,多元来自于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眼界。以宾大的研究性设计课为例,其关注的对象涉及生物学、地理学、航空航天领域、汽车制造业等。设计的出发点往往起始于研究其他领域的优势和长处,从而思考并发掘其对建筑学的借鉴意义。在前期研究的帮助下,学生往往思维开阔,创意层出不穷。

  宾大建筑系不遗余力地搭建自由开放的学术平台,为各学科的交流和互相启发创造了有利条件。除了研究性设计课之外,学院还创造性地开设了建筑和房地产、建筑和工业设计等交叉学科辅修学位。学院举办的各种论坛和讨论会更是吸引了来自全球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建筑系师生一起探讨建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创新和多元,是宾大设计学院传递给莘莘学子最有价值的精神品质。

  周迪峰:我比较羡慕像王伟这样本科学的不是建筑专业,到宾大之后深造建筑的同学。参数化课程对于编程、计算机这种非建筑本科知识的要求比较高一点,本科是学理工的学生会体现出他的优势。建筑的本质是多元的,就像我最后一个学期的导师,他非常有名,是跟库哈斯同级别的一个大师,但他是结构出身,并不是一个建筑师,能成为一个建筑大师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设计出来的作品在结构上都非常合理,结构上的合理就反映出他在形式上非常合理。这些大师的出现反映出他会把接触到的不同行业中跟建筑不相关的知识都应用到建筑里面。

  我觉得建筑其实是比较特别的艺术,它需要审美的知识,又需要建筑、构造、物理方面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比较理论化的一门艺术性课程。所以我觉得它对多元性的要求特别高。包括刚才说的沃顿课程就是从经济学原理上告诉我们做建筑的人不能只是天方夜谭地做形式,还必须符合经济原理。在国内教师是不会主动鼓励或者提倡来开设一些多元化的课程的,这可能是土壤或者传统观念的影响吧。

上一页123 4 5 下一页
免费发送到我的邮箱:

只需3秒钟获知你的名校录取率    私人定制精准匹配    留学宝典免费送

*姓名: *电话: 性别:  男  女
           
*最关心的问题:
24小时之内您将会接到我们的电话,我们确保绝不将您的信息外泄

联系一诺查看更多

全国统一电话:400-003-6508

电话:010-62680991

传真:010-8248332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西区彩和坊路10号1+1大厦705室

一诺精品留学服务更多>

我要去美国
硕博 | 本科 | MBA| 高中
我要去他国
英国| 加拿大| 香港

新加坡| 美国| 新西兰

我要规划
后高考计划|速通计划
我要考试
托福| 雅思| GRE|
GMAT| SAT| SSAT
我要游学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关注一诺留学

版权所有@2012-2016    一诺留学网    京ICP备12034294号-1

联系电话:400-003-6508  010-62680991     传真:010-82483329     邮箱:service.bj@yinuoedu.net